15037120869

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培训部

冯天有新医正骨手法

来源: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培训部 发布时间:2015/12/21 14:50:05

新医正骨疗法治疗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要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封闭疗法及穿矫形鞋的新医正骨疗法治疗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临床疗效。方法: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收治59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 42 例,女 17 例; 年龄 13 ~62 岁,中位数 36 岁。

MRI 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四步腰型分型法Ⅲ型31 例、Ⅳ型28

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椎体结核或肿瘤,既往无脊柱

手术史。采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封闭疗法及穿矫形鞋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腰部形态变化,并采用 JOA 腰痛

疾患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36 个月,中位数11 个月。穿矫形鞋后患者脊柱侧凸明显改善,

椎旁肌痉挛松弛;至治疗结束时脊柱侧凸基本消失,椎旁肌恢复对称、松弛。本组患者治疗前脊柱侧凸角为( 17. 38°

±6. 63°) ,穿

矫形鞋后改善为( 6. 82°

±5. 53°) ,治疗结束时为( 2. 56°

±2. 34°) 。治疗结束后按照 JOA 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治愈 14 例、显

效39 例、有效6 例。结论:联合应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封闭疗法及穿矫形鞋的新医正骨疗法,可有效纠正Ⅲ、Ⅳ型腰椎

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体移位,恢复脊柱棘突连线的连续性,恢复患者腰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冯天有教授[1]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椎发

生轻度位移,使腰椎失稳,人体重心改变,影响站立及行走姿势,为保持平衡,同时增大椎间孔和椎管矢状径,以减轻或消除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人体会自动通

过倾斜骨盆、侧弯脊柱、扭转胸廓等动作进行自我调节,导致患者依次发生腰曲变平、腰骶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4 种规律性变化[2 -4]。根据腰椎间盘突

出症病情进展过程中的腰型变化特征,冯天有教授提出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四步腰型分型法: Ⅰ型为患者出现腰曲变平改变,Ⅱ型为出现腰骶上移改变,Ⅲ型为

出现旋盆翘臀改变,Ⅳ型为出现旋腰挺胸改变。其中

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为严重,治疗较为棘手,我们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腰型变化特征采用新医正骨疗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9 例均为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新医正骨科的住院患者,男

42 例,女 17 例; 年龄 13 ~ 62 岁,中位数 36 岁。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四步腰型分型法Ⅲ型31 例、Ⅳ型28 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椎体结核或肿瘤,既往无脊柱手术史。

2 方 法

2. 1 治疗方法

2. 1. 1 穿矫形鞋 选择鞋面成形、鞋底有弹性、质轻

的布鞋,平底、系带或松紧口均可。根据患者骨盆倾斜的程度,选择合适厚度的轻质防滑鞋底,固定于翘臀对侧鞋底,鞋垫厚度以穿矫形鞋后双侧髂嵴连线与地面平行为宜。患者穿矫形鞋初期宜先缓慢行走,随后逐步加快行走速度,并延长行走时间,以患者不感

疲惫和不适为宜。

2. 1. 2 手法治疗 采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1]治疗,具体步骤如下:

患者端坐在专门的复位椅

上,术者站于患者身后。通过触诊确定病变节段的棘突位置,并以一拇指定位。令患者双手交叉置于自己的枕部,术者将另一手自患者上举的腋下绕到其胸前,抱住对侧肩部,在此过程中定位手拇指始终顶在病变节段的棘突一侧。引导患者将躯干小角度前倾并旋转,旋转过程中躯干前倾的角度基本保持不变,以定位拇指始终能够感觉到棘突处在旋转扭力的中心位置为度。当旋转达到极,继续靠旋转惯性施加力量( 不可用暴发力) ,此时往往可以听到或感觉到关节的弹响声。然后术者保持实施手法的姿势,缓慢旋回患者躯干。较后在实施手法的棘突局部按照肌纤维及韧带的走向做简单的理顺手法。该手法每周

1 次,共治疗3 ~4 次。

2. 1. 3 封闭疗法 在腰椎棘突连线侧凸成角凸侧斜

上方可触及滑囊或硬结伴明显压痛; 在成角凹侧对应关节突关节囊挛缩增厚,该侧关节突关节开张受限或开张不对称造成一侧隆背[1]。在这 2 个点进行封闭治疗,注射药物为盐酸泼尼松龙注射液 25 mg 和 2%利多卡因2 mL,每周1 次,共治疗3 ~4 次。

2. 2 疗效观察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穿矫形鞋后及

治疗结束后测定患者的脊柱侧凸角,采用 JOA 腰痛疾患疗效标准[5 -6]评定疗效。脊柱侧凸角测量时先拍摄患者站立位背面照片,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拍摄时

患者裸脚站立,将所拍摄的照片导入 Adobe Photoshop软件进行测量。脊柱侧凸角为背面照片上后正中线与脊柱侧凸成角处以上棘突所在直线所成的夹角( 图1) 。JOA 评分为29 分,改善率 = ( 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

/( 29 - 治疗前评分) × 。改善率 = 为治愈,60%≤改善率 <

为显效,

25%≤改善率 <60%为有效,改善率 <25%为无效。

3 结 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 ~36 个月,中位

数11 个月。穿矫形鞋后患者脊柱侧凸明显改善,椎旁肌松弛; 至治疗结束时脊柱侧凸基本消失,椎旁肌恢复对称、松弛( 图 2) 。患者治疗前脊柱侧凸角为

( 17. 38° ± 6.

63°) ,穿矫形鞋后改善为(

6. 82° ±

5. 53°) ,治疗结束时为( 2. 56° ±2. 34°) 。治疗结束后

按照 JOA 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治愈 14 例、显效

39 例、有效6 例。

4 讨 论

冯天有教授认为单( 多) 个椎体位移是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主要病理改变,这改变了以往临床中只注意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的认识。虽然机体为保持平衡会利用骨盆倾斜旋转、脊柱侧弯、胸廓扭转等动作进

行代偿,但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明显旋转侧弯,人体重心改变所形成的代偿平衡多不完善,或致代偿过度,而且会成为新的病理改变的基础。对

健康人而言,人体直立位时棘突连线前后位应成一直线,人体自身重量或负重均沿脊柱传导,不会对脊柱造成损伤。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单( 多) 个

椎体发生位移,棘突连线所呈直线中断,成角形成一或多个折线。同时单( 多) 个椎体位移造成脊柱畸形曲线弹性固定,载荷在脊柱的传导也因此改变。在成角凸侧斜上方形成应力点,患者站立或行走会造成应力点继发损伤,有时新的损伤甚至成为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应力点损伤造成椎旁肌痉挛收缩,进一步加重腰椎旋转侧弯、旋盆翘臀、旋腰挺胸,形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恶性循环。病程较长者,为了维持代偿平衡,患者棘突连线成角凹侧关节突关节囊挛缩增厚,以致腰前屈时两侧小关节开张不对称造成一侧隆背,腰向一侧侧弯旋转。同时,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会发生腰椎运动功能上移,多为 L3 以上。上部腰椎椎体无特殊支持韧带保护,加之腰椎旋转侧弯形成的应力以及身体重心偏离,经常造成上部腰椎椎体发生新的位移或不稳,严重者腰椎旋转侧弯,旋盆翘臀的方向还会改变,而这往往成为后期治疗的难点。因此,冯教授认为纠正椎体移位,恢复脊柱棘突连线的连续性是治疗的关键。

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其原因除了人体重心改变外,脊柱侧凸成角处的应力点损伤,椎旁肌交叉痉挛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这也影

响了冯氏脊柱顶点旋转复位法的疗效。因此,我们在手法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封闭和穿矫形鞋治疗。局部封闭可消除无菌性炎症、恢复关节囊弹性,使患者腰腿痛锐减、椎旁肌痉挛和脊柱侧凸成角减轻。矫形鞋可通过调整患者重心,迅速减轻脊柱侧凸成角,

改善腰椎 -骨盆构型连续性和顺应性,缓解椎旁肌交叉痉挛,同时也使腰椎旋转侧弯形成的应力点不显著或消失,为尽快纠正患椎椎体移位,维持脊柱稳定创

造了重要条件[7 -10]。

本组患者治疗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封闭疗法及穿矫形鞋的新医正骨疗

法,可有效纠正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体移位,恢复脊柱棘突连线的连续性,恢复患者腰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生肌玉红膏治疗静脉性溃疡


静脉性溃疡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往往出现下肢浅静脉扩张 , 皮肤色素沉着,是因为主干静脉堵塞后, 下肢静脉血需要通过浅静

脉回流,导致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加之浅静脉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使下肢静脉压力明显增高, 导致下肢淤血严重,形成下肢慢性溃疡。

一般资料

本组 20 例 ,男 15 例 ,女 5 例 ;年龄 50 ~ 70 岁 。均为

2004 ~ 2006 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双侧肢体 5

例, 其中男3 例 ,女 2 例

。面积大于等于30cm

2 的3 例 。

治疗方法

药物配制:甘草 60g ,白芷 60g ,当归 60g ,紫草 60g ,

白蜡 210g , 血竭 24g ,轻粉 24g 。药物制法:用芝麻油 960g 将甘草、白芷、当归 、紫草

浸泡 48h , 然后锅内炸枯, 去渣 ,将轻粉、白蜡 、血竭搅拌均匀即可

治疗方法

1 .如溃疡面有静脉曲张者 , 选注射血管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

1 周后再治疗静脉后溃疡。

2 .暴露伤口, 用生理盐水清洗溃疡面及周围, 去除干痂 、腐肉 。

3 .用碘伏消毒 ,用消毒干棉球擦拭。

4 .将消毒的生肌玉红膏涂于创面上 , 用无菌纱布

包扎 。

上述方法隔日换药 1 次, 15 天为 1 个疗程, 可连用几个疗程 ,治疗期间勿长时间站立行走 ,尽量抬高患肢 。

治疗结果

经上述处理 1 个疗程后面积大于等于 30cm

2 的周围明显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

,创面明显缩小,

创面小于2cm2

的基本痊愈 。

注意事项

换药后尽量减少活动 , 休息时抬高患肢 30°~ 45°,促进静脉回流。生肌玉红膏必须经高压灭菌消毒后方可运用,伤口愈合后切记久站久立 ,忌抓搔伤口周围皮肤,用湿毛巾轻轻擦拭。


新医正骨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引发心前区隐痛 51 例

2007 年 6 月 ~ 2009 年 4 月

, 笔者采用新医正骨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引发心前区隐痛

51 例 ,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

一般资料

51 例病人均为我院民族医门诊部病例 ,其中男 19

例, 女 32 例;年龄 17 ~ 59 岁 ;病程较短 1 周 ,较长 5 年

参照钟氏诊断法[ 1] 自拟以下诊断标准:①心前区反复隐痛, 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②手法触诊 :发现第 1 ~ 5 胸椎棘突有后突或侧偏且棘突旁有条索状 、钝厚感痛性肌束。 ③X

线检查 :第 1 ~ 5 胸椎个别棘突偏歪和/或个别椎体前缘有增生;肋骨、胸廓、胸膜未见异常 。

④心电图无异常 ,排除心脏疾病 、食管疼痛 、肝胆胃疾病、带状疱疹及呼吸系统疾病

。 ⑤符合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 1 ~ 5 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上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手法:采用新医正骨手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 术者在患椎两侧首先采用分筋手法治疗, 即用双手或单手拇指垂直肌纤维走向左右弹拨肌纤维 5 ~ 8 次 ,然后采用理筋手法沿肌纤维走向理顺肌纤维 2 ~ 3min ,再采用镇定手法镇压患处 10 ~ 20s ,手法由轻到重再到

轻, 力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2] 。较后正骨手法整复患椎, 先令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站在患者右(左)侧, 右(左)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屈曲成握拳状 ,置于患者患椎下

方, 患者平卧于术者拳上且双手交叉紧抱双肩, 术者用左(右)手手掌扶压患者双肘, 右(左)前胸压到自己左(右)手掌背上 ,待患者呼气末时 , 将自身的体重通过前胸向下压 ,可闻复位声[ 1] 。以上治疗可根据病情隔

1 ~ 3 天治疗 1 次 ,一般治疗 1 ~ 4 次 。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心前区隐痛消失;显效:心前区隐痛明显减轻,劳累后仍觉不适;无效:心前区隐痛无明显减轻。经治疗,治愈 48 例 ,显效 3 例 ,总有效率为 100 %。

讨论

胸部交感神经位于胸椎椎体两侧,由 10 ~ 12 对胸神经节及其间支连接而成。上位胸椎椎体两侧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心肺神经,支配心脏和肺脏,当上位胸椎生理曲度变化或小关节错位时, 挤压损害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可出现心前区隐痛[ 1] 。分筋、理筋和镇定手法可松解粘连,解除附着于胸椎上的肌肉及筋膜挛缩,使错位肌纤维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减轻其对病灶胸椎的牵拉应力 ,从

而使胸椎在整复时 ,更易恢复其正常解剖位置而不拉伤肌肉和韧带[ 2] 。正骨手法可使胸椎的病理曲度恢复至生理曲度,错位的胸椎小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同时可

解除对胸交感神经的挤压损害 ,从而达到解除心前区隐痛的效果[ 1] 。运用新医正骨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引发的心前区隐痛,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冯天有新医正骨手法系统实战临床应用专题班,研修班由刘益善教授、陈杰教授、张文杰教授授课,以理论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授课,16年1月10日—1月17日(10日全天报到)北京举办,报名电话:刘老师13021231516  (微信)



领取试听课
每天限量名额,先到先得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或QQ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 详情请进入 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培训...

关于我们 | 招生信息 | 新闻中心 | 学校动态

版权所有:搜学搜课(www.soxsok.com)